-
长沙经开区发布企业发展报告 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成亮点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发布首份园区企业发展报告,全面展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作为湖南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该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报告显示,园区企业在自主创新、绿色发展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指标成为发展新标杆 长沙经开区首次将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结构调整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标志着园区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报告系统梳理了园区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成果,反映出区域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这种评价体系的创新,为同类园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二、重奖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园区对48家在知识产权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总额超过1100万元。这一举措体现了园区对创新成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决心。获奖企业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显示出园区创新生态的多样性。 三、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 报告特别强调了园区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成果。多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耗下降,部分企业建成绿色工厂示范项目。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长沙经开区通过引导企业转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报告显示,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显著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这种结构调整既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也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政策体系支撑创新发展 园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从研发资助、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等多个环节给予企业扶持。这种系统化的政策设计,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互动机制。 六、未来发展规划清晰明确 报告还展望了园区未来发展路径,将继续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这份报告的发布,不仅全面展示了长沙经开区的发展成就,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持续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园区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稳步前进。
2025-08-15
-
长沙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启航 打造中部芯片创新高地
在长沙经开区举行的湖南省集成电路发展战略发布暨产业对接会上,湖南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该省在芯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会议聚焦产业链协同与招商引资,国家大基金注资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高校代表共谋发展蓝图,为长沙经开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按下加速键。 一、产业联盟成立强化协同创新 湖南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的组建,整合了国科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国防科大等高校及富士通等国际企业资源。联盟理事长单位国科微电子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4亿元支持,将重点突破存储主控芯片等核心技术。该联盟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计划三年内推动5个以上关键芯片项目落地。 二、政策赋能构建产业生态 长沙经开区现场发布专项扶持政策,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提供最高30%的研发补贴。园区规划建设200亩集成电路产业园,配套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重点吸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企业。数据显示,该区已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83家,年产值突破120亿元。 三、大基金助力核心技术攻坚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代表在会上强调,将重点支持湖南在功率半导体、传感器等特色领域突破。除对国科微电子的投资外,基金方还与三安光电等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在长沙建设6英寸碳化硅晶圆产线。此举有望补全湖南在新能源汽车芯片领域的供应链短板。 四、校企合作培育人才梯队 国防科大与湖南大学联合发布集成电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每年定向输送300名硕士以上专业人才。湘潭大学与TCL通力电子共建的封装测试实验室同步揭牌,未来五年将培养1000名高级技工。日本富士通电子表示,将在长沙设立中国区研发中心,首批招聘本土工程师80人。 五、产业链对接激活集群效应 会议促成12个重点项目签约,涵盖EDA工具研发、晶圆制造设备等关键环节。株洲市现场推介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与长沙形成“设计+制造”联动格局。与会专家指出,湖南凭借装备制造和高校资源基础,有望在2025年建成中部地区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
2025-08-15
-
长沙举办对非投资推介会 湘企深耕24国布局93个项目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湖南省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加速对非合作。本次会议聚焦基础设施、矿业开发等领域,展示湘企在非投资成果,促成国际产能合作新机遇。 一、战略合作平台搭建 长沙市作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枢纽,近期承办了省级对非投资专题推介会。会议由财政和商务主管部门联合主办,吸引非洲八国官方代表及国际组织参与。这种政府主导的对接机制,为两地企业搭建了高效沟通桥梁。 二、重点领域合作深化 湖南省在基建领域的竞争优势显著,累计在非实施道路、港口等项目超30个。矿业开发方面,当地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参与钴、铜等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则以杂交水稻技术推广为核心,已在多个国家建立示范种植基地。 三、经贸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湖南省对非贸易额五年间实现跨越式增长,机电产品、农业机械出口占比超六成。投资布局覆盖东部、南部非洲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园区、物流中心等实体项目占比达七成。 四、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省级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措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流程。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已带动十余家龙头企业组建对非投资联合体。国际培训计划累计为非洲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千名。 五、未来合作方向明确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规划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已有二十余个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此次会议促成十余项合作意向,涉及金额显著提升。湖南省将继续发挥工程机械、现代农业等产业优势,推动对非合作向全产业链延伸。
2025-08-15
-
长沙科技新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打造区域产业升级新引擎
长沙科技新城近日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标志着该园区在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多家知名企业与园区达成合作意向,将为长沙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签约活动不仅展示了长沙科技新城的综合实力,也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多家企业签约入驻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活动现场,长沙科技新城与多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众创空间、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这些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丰富园区产业生态,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园区通过引进优质企业资源,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二、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共筑产业发展平台 两家国内知名产业运营商共同参与长沙科技新城项目运营,凭借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将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合作方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的优势,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三、创新服务理念 优化营商环境 长沙科技新城提出“产业综合运营”发展思路,重点打造高效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体系。园区将从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支持、人才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入驻企业快速发展。 四、政企协同发力 助推城市能级提升 当地政府对此次签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长沙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支持科技新城建设,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为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此次集中签约标志着长沙科技新城发展进入新阶段。园区将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服务体系,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未来,长沙科技新城有望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示范基地。
2025-08-15
-
长沙麓谷园区领衔湖南10项工程斩获建筑界奥斯卡鲁班奖
在建筑行业深化供给侧改革与招商引资双向发力的背景下,湖南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迎来创立30周年,住建部公布的获奖名单中,湖南省境内10项精品工程脱颖而出,涵盖生物医药、民生服务、交通基建等多领域。以长沙高新区麓谷星辰项目为代表的"建筑湘军"作品,彰显了湖南在绿色建造和智能施工领域的综合实力。 一、鲁班奖见证湖南建筑业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评选标准涵盖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体系。2017年度全国238个获奖项目中,湖南省独占10席,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长沙高新区占据3席,包括东方红—麓谷星辰住宅群与综合楼、三新房屋金霞生产基地等标志性项目,凸显该区域作为全省建筑科技创新高地的地位。 二、十大获奖工程展现多元发展格局 1. 南岳生物制药血液制品产业园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实现医药厂房洁净度万级标准; 2. 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创新运用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法,主跨突破816米; 3. 宁乡市民之家PPP项目通过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政企合作典范; 4. 中南林科大综合实验大楼运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建筑节能率达65%; 5. 攸县发展中心主楼采用新型抗震结构体系,获评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 三、省外项目彰显湘企全国竞争力 湖南建工集团承建的西宁曹家堡机场T2航站楼,运用高原特殊气候施工技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难题。该集团全年共7个项目获奖,创省级建工企业历史最佳成绩。在参建的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中,湘企自主研发的异形钢结构安装技术,保障了主题乐园复杂造型的精准实现。 四、科技创新驱动行业提质增效 获奖项目普遍应用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造等新技术。长沙县妇幼保健院项目通过预制拼装技术,将施工周期缩短30%;运达中央广场商业综合体运用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能耗动态监测。据统计,10个获奖工程共取得国家专利46项,编制行业标准8部。 当前,湖南正以鲁班奖标杆工程为引领,推动建筑业向数字化、工业化转型。从本土精品到省外标杆,"建筑湘军"正通过技术输出与标准输出,持续提升在全国建筑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2025-08-15
-
长沙梅溪湖国际健康城奠基 打造中部高端医疗产业新高地
长沙湘江新区通过招商引资迎来重大产业突破,梅溪湖国际健康城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构建国际高端医院、医学研发基地及康养社区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填补中部地区高端医疗产业链空白,助推长沙成为全国健康产业标杆。 一、项目定位与战略意义 梅溪湖国际健康城是湘江新区重点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政策导向。项目依托长沙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瞄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需求升级,通过引进国际先进医疗资源,构建覆盖研发、诊疗、康复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核心板块与功能规划 项目规划三大核心功能区:国际高端医院板块将联合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提供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等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医学研究生命谷聚焦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颐养社区整合智能监护、中医理疗等资源,建立全龄化健康生活示范区。 三、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该项目的落地将加速医疗健康资源向湘江新区集聚,目前已吸引多家跨国药企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建成后,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规模超百亿元,形成“医养研商游”五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区域发展联动作用 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的重要引擎,健康城将与周边科技产业园、商务区形成功能互补。长沙市政府同步推进交通配套升级,规划新增多条公交专线连接主城区,进一步强化新区作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辐射能力。 五、未来展望与实施路径 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首期工程预计三年内投入运营。湘江新区管委会表示,后续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设备进口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高标准建成,助力长沙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产业中心城市。
2025-08-15
-
长沙望城高新区获批筹建 打造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湖南省人民政府近日正式批复同意在长沙市望城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基础上筹建望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长沙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园区将依托现有省级高新区政策优势,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赋能与战略定位 根据批复文件,望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严格遵循“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创新发展”原则,整合铜官循环工业园现有资源,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该园区是湘江新区铜丁工业集中发展片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长沙市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唯一产业基地。 二、产业基础与集群规划 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园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产业体系。2024年获批筹建高新区后,将重点聚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领域:新材料产业依托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优势,延伸发展高性能金属、复合纤维等细分领域;生物医药板块则衔接湖南省“十四五”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布局创新药物研发与医疗器械制造。 三、区域协同与生态布局 作为国家级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延伸,新高新区将强化湘江东岸产业带联动效应。园区规划强调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平衡,通过绿色生产工艺和循环技术应用,实现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策的深度契合。 四、实施路径与未来展望 长沙市将统筹财政、土地等要素支持高新区建设,包括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引进高端科研机构等。下一步,望城区计划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力争五年内形成超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长沙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
2025-08-15
-
长沙新港三期工程加速建设 打造"水铁公"联运黄金港口
作为湖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长沙新港三期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这一千万吨级港口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吞吐量1200万吨,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内陆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进一步优化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长沙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提供强力支撑。 一、战略定位与规划布局 长沙新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按照总体规划分三期实施。目前 一、二期工程已建成8个千吨级泊位并投入运营,三期工程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建6个兼顾3000吨级的深水泊位,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及现代化仓储设施。该工程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旨在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货物集疏运能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2013年启动的三期工程已完成两个泊位交工验收。新成立的建设指挥部将统筹推进剩余4个泊位、铁路专线及配套设施的施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滚装码头和进港铁路专线建设将有效解决当前货运量激增带来的运输瓶颈问题,实现水运与陆运的高效衔接。 三、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 2016年港口吞吐量达614万吨,创历史新高。随着三期工程2018年全面投产,预计年吞吐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吨,货物种类涵盖集装箱、散货、件杂货等全品类。这种"水铁公"多式联运模式,可使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显著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区域协同与开放格局 项目建成后将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京广高铁等交通设施构成立体网络,形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物流大通道。这不仅强化了长沙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地位,更将推动湖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当前,长沙正以港口建设为契机,加速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新港三期工程的推进,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将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15
-
苏州工业园区智能模块式光电互感器研发生产基地启动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2510万美元绿地投资项目,将合资建设智能模块式光电互感器研发生产基地。该项目涵盖三大核心模块,包括光电互感器生产线、高压试验室及检测平台,旨在提升智能电力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助力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 一、智能模块式光电互感器技术优势显著 智能模块式光电互感器采用光学传感与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相比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具有绝缘性能强、抗电磁干扰、体积小等优势。2021年国家电网发布的技术白皮书指出,该类设备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渗透率已超60%,成为电力系统数字化改造的关键组件。 二、三大核心模块支撑全产业链布局 项目规划建设智能模块生产线、电压互感器高压试验室及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室。其中,高压试验室可模拟500kV以上极端环境,满足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检测试验室将引入自动化校准系统,提升产品一致性。专用模块生产基地则聚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破解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的瓶颈。 三、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迭代 苏州工业园区已联合多家高校成立智能电力设备联合实验室,2022年首批模块化互感器原型机通过权威机构认证。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能达20万台,可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电站、轨道交通等项目提供配套。 四、绿色投资助力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该项目的合资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部分设备采购自欧洲领先制造商。分析显示,智能互感器的应用可使变电站能耗降低15%,契合国家“双碳”目标。园区管委会表示,后续将配套人才公寓与研发补贴,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2025-08-15
-
长沙财政数字化转型提速:15家银行助力国库电子化改革
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背景下,长沙市通过公开招标选定15家金融机构代理省级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标志着财政管理向数字化、集约化迈出关键一步。此举将优化非税收入直达机制,推广支付清算新模式,为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提供更高效的财政支撑。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2002年启动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传统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模式。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资金从预算分配到最终支付的全流程监控,使财政资金管理从"分散沉淀"转向"集中调控"。截至2016年,该制度已覆盖湖南省四级预算单位,成为现代财政管理的核心架构。 二、电子化改革的三大创新突破 长沙市本轮改革聚焦三个维度:一是构建非税收入电子化缴库通道,缩短资金流转周期;二是推行财政直接支付同行清算,将传统跨行结算时间压缩50%以上;三是开发智能监控系统,对预算执行实施动态预警。技术升级使财政资金运行效率提升显著。 三、金融机构协同赋能财政管理 入选的15家银行将承担资金收付、清算等核心职能。通过专用系统对接财政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交互。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可延伸服务至偏远地区,确保乡镇级预算单位享受同等电子化服务。 四、安全体系筑牢风险防控底线 改革同步配套多层防护机制:采用数字证书加密传输,建立财政、人行、代理银行三方对账体系,部署区块链存证技术。2023年试运行期间,系统拦截异常交易27笔,涉及金额超千万元。 五、未来三年数字化发展路径 根据规划,长沙市将分阶段推进智能核算、大数据分析等深度应用。重点建设财政资金全景视图平台,整合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等模块,预计2025年实现全业务流程无纸化运作。此次改革为全省财政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